当前位置:德才兼备>历史军事>三国风云录> 第111章 孙策的死亡报告
阅读设置 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111章 孙策的死亡报告(1 / 2)

朱治,孙坚的老部下。对孙氏家族,可谓忠心耿耿,一片赤诚。看到少东家为了想要脱离袁术却无借口而烦恼,故此提醒他一下。

据科学家研究,人类的眼睛存在盲点。那么,人类的思维自然而然的也存在盲点。这个盲点可以是长期固化的思维模式,也可以是情急之下的不假思索,更可以是因情深而失去理智的胡作非为。

很显然,孙策属于第二种:他想要趁着袁术的人力短缺,从而寻找借口离开袁术的控制。但恰恰因为太过着急,而想不出这个借口。

幸好,他的部下是清醒的。

袁术疑惑的看着孙策,职业敏感告诉他,孙策对自己很不满,此时提出辅助自己进攻刘繇,大概是想要单干。

“你说你要辅助本将军攻打刘繇?”

孙策点点头,表情坚毅的回答道:“将军待我孙策不薄,心中一直感激,却无以为报。而今刘繇不知好歹,竟以身犯险,因此,孙策请求代将军以讨贼,还望将军恩准。”

袁术长叹了一口气,一脸推心置腹的说道:“孙君啊孙君,文台为了我的霸业征战天下,却不幸遇难,而今只留得你们,我又怎舍得让你们去冒险呢?我愧对文台啊!”这句话的潜台词是:离开我的视线?想都别想!你以为我是害怕你独立吗?你错了,我只是害怕你跟我为敌,伺机报仇。

孙策忽然哭了出来,涕泪横流道:“将军为人忠义,天下人尽皆知。先父不幸遇难,时也命也,将军不必存有愧感。我孙策虽然尚在幼齿,却也懂得人臣之道。先父未竟之事,身为他的儿子,自然有义务代劳,以完成先父遗志。还望将军予以理解和恩准,让我孙家报答将军之万一。”

袁术咂咂嘴,品味着孙策这番话:说的倒是有礼有节、有情有义。也罢,你说得对,你尚在幼齿之龄,想要与我为敌,还为时尚早。我且看你如何发展,利于我,便帮,害于我,便杀!别说我袁术不讲道义。

便点点头,安慰道:“孙君之言,可谓感天动地,一片赤子之心,本将军看到了。也罢也罢,成人之美,乃君子所为,孙君既然想要完成文台遗志,我若阻拦,岂非人干事?我同意,即日起本将军表荐孙君为折冲校尉,领殄寇将军。”

但是,人,他袁术一个都没出。意思很明显:什么折冲校尉、殄寇将军,不过是口头承诺罢了。若想发展,就看你孙策自己了。

一边往外走,朱治一边问孙策道:“方才袁将军说‘人干事’,这是何意?”

孙策擦擦眼泪,微微一笑:“意为‘这是人干的事情吗?’想来,定是闻风这厮,教给袁术的。”

孙策就这样离开了袁术,带着一千多步兵和几十名骑兵,以及宾客百人。

几年后,他将威震江东,并一手打造出孙权的“东吴帝国”。

然而,结果是美好的,过程是糟糕的。孙权兴致勃勃的打算迈出第一步。

第一步,就是个坑。

跟刘备一样,孙权的兵力是个问题。

一千多步兵,加上几十名骑兵,别说征战,就是出去溜达一圈,就可能被山贼给灭了。

一般遇到这种情况,往往都是励精图治、屡战屡败、屡败屡战,经过几年的卧薪尝胆,然后闪亮登场,大破黄祖,为父报仇,建立江东基业。从此青史留名,为后人瞻仰。

然而,孙策不是一般人,通俗点说,他属于外来人口。换句话说,他之所以征兵不利,是因为当地人不信任他外加一穷二白。

古人对外来人口的态度十分明确,只有一条:你不是本地人,就老老实实的去办个暂住证,然后种些田地,置办些家产就行了。想要让我们给你当兵?理由和金钱给一样先!

不久之后,“理由”和“金钱”都来了。准确的说,是周瑜。

周瑜听说孙策为了征兵的事情,正在懊恼,身为兄弟,自然责无旁贷。在没有打招呼的情况下,率领一干人等,带了金钱和粮草,投奔孙策而来。

孙策当然十分感动。

普通人感动,至多痛苦流涕,聊表心意。军人感动,那就不得了了,必须是疯狂杀人,以答谢他人的好心。

公元195年,孙策进攻刘繇的牛渚山营地,斩获其全部粮草和武器。

不久,又率军进攻彭城相薛礼。

薛礼一听,要疯了,感觉联络下邳相笮融,尊刘繇为大哥(冤有头债有主),共同迎击疯子孙策。

前面说了,孙策不是练块儿的武将。当听说这件事后,孙策不假思索的决定,分而击之。

笮融大败,仓皇逃跑。

信心百倍的孙策,开始渡江,征讨薛礼。

薛礼唯一能做的,就是闭门不出。据说,他是不忍心看到将士卖命,更多人认为,他是不敢应战孙策。

恰在此时,刘繇的部下樊能决定,趁着孙策渡江作战,兵力有限,不如来个釜底抽薪,攻占牛渚山,一雪前耻。

计划很丰满,现实很骨感。还没走到牛渚山的樊能,就遇到了急忙赶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